這一星期真的是忙到快瓦解
早上五點多才睡覺,八點多匆匆的又趕到公司
為的就是因為答應協理今天要把報告給他的
因為承諾了,所以就必須做完。

等等分享文章後,我要回家去補眠了
看完這篇,讓我有一些體會
下面這句話,我會記住,對於更多人事物應該有更大的寬容

----------------------------------------------------------------------------------------------------------------------------

你的目標是什麼?

傑出人士與平庸之輩最根本的差別,
並非天賦與機遇,而在於有沒有人生目標。

對於個人是如此,對於一整個團隊來說也一樣。
當團隊有了一個共同目標,就容易成功。
清晰的目標會使團隊加強凝聚力,也助於解決團隊中存在的問題。

目標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人習慣於按自己現有的能力、條件、資源來制定目標,
以為必須先具備某種條件才有資格制定相因應的目標,所以不敢挑戰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標。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先有目標,才會進步,相對應的能力才會鍛鍊、激發出來。
試著為自己去訂一些高出能力的目標,並創造出需要的條件去實現目標。

願望與目標 
成功與否不在於你是賺了一百元還是一百萬元,是看你有無達到目標。

如果目標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可以檢視,這只能算是一個想法或者一個願望而已。

如果想要成功卻沒有目標,為自己找到一個目標就是你眼下的目標;
如果你已經有了目標,那就不斷強化它,保持行為與目標一致,直到最後實現它。

去你想去的地方
一個人拿著玻璃杯,你知道他想去哪裡嗎?

答案是:去他想去的地方。

我們可能會被「拿著玻璃杯」這幾個字迷惑,
認為他應該是去倒水、去刷牙、去實驗室…但說不定他只是想把玻璃杯扔進垃圾桶。

在各式各樣的障眼法前,目光可能會移開,
看不清自己的目標;千萬別忘了,你是要去你想去的那個地方。

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們常喜歡說:這是他的錯。這樣自己就不需要改,要改的是對方。
這也意味著對方才有進步空間,自己沒有。

其實,就算自己沒錯也可以道歉。
「對不起,我真的不能原諒你」
「對不起,我們可以重新開始」
「對不起…」

如果道歉能幫你有一個更好的將來,你為什麼不願意去做呢?
退不是虧,是投資,是對更好未來的投資。

人生二元論
有歡樂就有痛苦,這是人生的二元論。

痛是一種生理反應,不可以迴避。苦是一種態度,是你對痛的態度。
痛不痛無法選擇,但苦不苦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痛苦,也可以選擇痛快。
你可以痛,但不必苦。

努力與創新 
努力和創新,是一個人能否達成目標的兩個重要層面。
不努力,是輸給自己的懶;不創新,則是輸給自己的拙。

努力工作的同時,還要聰明、有效的工作。

做事時請多問問自己:還有什麼可能性?
還有什麼人、什麼資源可以支援達成目標?
還有什麼機會沒有看到?

態度決定一切
籃球比賽到了勝負關鍵時刻,A隊落後對手不少分數。
教練問:如果是麥可喬丹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隊員回答:他絕不會氣餒,會繼續努力直到反敗為勝。
教練又問:如果是Jack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隊員問:Jack是誰啊?
教練說:Jack就是那個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的人,因為他放棄了,今天你們才不知道他是誰。
成功者往往是比失敗者多走一步,繼續前行的人。

成功由自己決定 
我們通常的一種思維模式是having—doing—being。
看來合乎邏輯,但這樣的做法是在「要求條件」。是一種缺少創造性的做法。

更有效的順序是:being—doing—having。
也就是先讓自己在心態上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接著才能像成功者一樣去做事,然後就擁有成功者所擁有的條件。

哭,沒問題 
我們誰生下來不是抱頭痛哭的?
哭,沒問題,不過我們可以一邊哭一邊做事啊!

我們可能會因為失戀、工作壓力或者其他不開心的事情而哭泣。
哭,沒問題,但別成為工作與生活的障礙。
哭了之後,重要的是把學到的帶回生活裡。

贏的動力
我們可能會為自己訂了類似「要賺到20萬,不然我不回家」的目標,並因為達不到目標而不開心。

用負面的動力來推動自己做到目標,過程太苦,代價太高,就會活得不開心。
其實,當你開心的時候,你會更容易達到目標。

人生不是單行道,贏的動力有很多,不同的抉擇帶來不同的過程和結果。
選擇正面的動力,可以贏並且快樂。

做到最好
Always Do Your Best!一直發揮你最好的水準。

凡事盡力去做,當我們盡了全力,做不到時就不會說出「我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這種話。
自我溝通時語言的暗示力量非常大,多說幾次這樣的話,也許就真的再也發揮不出來了。
最佳表現隨時都會改變,但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事事做到最好,你就能避免自我批評、自責及後悔。

另一種選擇
餓了要吃飯,這是一種自然。但吃什麼,是一種習慣。
這兩者必須區分出來,我們常把自己的習慣當作自然,
也就是說我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是不可改變的。
這就抹煞了我們主動選擇的可能。
要賺錢並非只有一種選擇,做健康、高尚的事情,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成功的模式
「習慣成自然」是很多人的口頭禪。
比如抽煙戒不了、開會遲到都是因為「習慣成自然」。

壞習慣可以成為一種自然,好習慣也可成為一種自然。
一點一滴的習慣,將決定我們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隨時留意自己的思維和處事模式,
並且有意識地用成功的模式取代失敗的模式。
當好習慣多了,自然就成功了。

主動走進別人的生活
我們都可望被理解、被認可。
但等待被人理解畢竟太被動了,
如果其他人一輩子不來理解自己怎麼辦?
不如讓我們主動去溝通。

很多時候溝通的中斷、溝通的不成功是因為太過堅持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說,我們只想要別人的理解,卻沒想過去理解別人。

有效溝通
不要以為對方知道,所以就不講。
與其不停擔心,不如直接把你以為的道理講出來。
溝通中的不直接,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
增加溝通的成本,也增加了因為溝通不順暢而導致失誤或誤解的機會。

我們的溝通習慣常有所保留,溝通不徹底、
不深入、不觸及核心,總愛說些表面話。
這樣的結果也只不過是建立一些很表面的關係。

誰來負責?
「負責任」常被誤解為是去承擔什麼懲罰、後果。
其實負責任是讓自己看到自己是可以對這件事有影響的。

有些人當他認為是別人的錯時,就不願去做任何事情,但這樣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態度。
負責任跟「對錯」無關,就算是別人有錯,我們仍可以負起責任。
自己先負起責任,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才能促使他人負起責任。

願景越大,成就越高 
很多人做事很謹守本分,
只做自己分內的事,不願意多做一點。
但是超越本分,提高自我要求,看得開闊一點,
把企業、社會、國家視為一個整體,所有的事都和自己有關,
超越本分其實就是守一個更大的本分。

超越本分的心態是願意付更大的責任,
付更大的責任就激發更大的能力。
因此,最終贏的還是你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1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